尼西土陶

尼西160多戶人家,全數為藏民

待在獨克宗古城時,常跑進小菜咖啡找豆豆,跟大狗元寶玩,小陳老是請我喝青稞酒,裝酒的壺古樸小巧,黑黑的像是石頭做的,就是來自尼西。

尼西鄉距離香格里拉縣城約一小時路程,過了納帕海沒多久,就可以看見一片翠綠的山谷,一塊塊方形的田交錯著,每幢藏房上都是藍色的鐵皮屋頂,家家戶戶都配置有太陽能熱水系統,由政府全額補助。

這裡的海拔遠低於縣城,氣候溫暖許多,蔬菜也長得特別好,田裡長了滿滿的玉米、向日葵、南瓜、稻米。在村子內外轉了一圈,遇見好些婦女往山上走,他們都是去採松茸的,黃昏時分會有一車車人前來收購松茸,一公斤可以賣到100人民幣。

誤打誤撞找到了陶藝老師傅的家,外頭沒招牌也沒有見到陶窯。老師傅的大媳婦招呼進門,門口的藏窯燒著熱水,蒸餾青稞酒的味道溢出,我把一旁竹簍內煮過的青稞看成綠豆,以為他們準備曬綠豆。

老師傅孫諾七林帶我進了工作的矮房,他正做的是火盆。房間和很多藏房一樣陰暗,他說在那工作了五十多年了,仍在學習陶藝。他在我面前捏著麒麟頭,我也趁機偷學了幾招。以前陶藝老師說過,雕塑學得好的話,陶藝會比較上手。看著他揉泥條、搓土塊、修邊、壓痕,慢條斯理地,有種老農夫的樸質穩當。

藝術表現是價值觀的選擇,和有意識的平常生活一樣。成型的過程其實是藝術家心靈的磨鍊。

當地的土質偏紅,做成作品後陰乾,再放在火塘旁烘乾幾小時,疊放後以松木和稻草燒製四十分鐘左右,溫度在600至800度之間,應屬於低溫陶,最後再覆蓋木屑和炭灰,成為青銅般的黑色。我一直以為這種陶藝品是不能用來盛放食物,可是看到獨克宗古城裡打著尼西陶鍋燉煮的土雞、氂牛肉如此受歡迎,也算打破一些成見。

老師傅的大媳婦指了指剛燒製好、蓋著隔熱布的火堆,想起在寮國看過的磚窯。磚窯從地上以小磚塊堆疊起來,磚頭間還有不小的間隙,窯的上頭還是空的,沒有掩蓋,同樣也不是高溫窯,非常簡單的製窯方法。

孫諾七林的兒子、孫子也都在家做陶,兒子孫諾以陶雕為主,手上正做著西藏八寶中的金魚,象徵眼睛。他指著牆上擺的幾個陶雕,說全是台灣人訂做的,還問了台灣是不是有藏人。我想了想,只聽說過,沒真正見過,除了達賴喇嘛之外。

尼西的藏房,許多都保留著傳統生活型態,一樓是豬牛雞的生活空間,二樓才是一家人的住所。這裡的青稞架也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,架高的三層木架,大約有三層樓那麼高,一般的青稞架比較簡單,只有單層。只是現在不是青稞季節,架上曬的是給牛吃的青草。

在這裡健行非常舒服。雖然迷了路,走了好些羊走的路,可是只要翻過石牆,就可以走在高大的向日葵林間,空氣中有股酥油味和淡淡的花香,兩旁還不時有清澈的水溝,也可以見到木頭製的水管和水利設施,從山谷這頭一直通往村子裡。

來時的公路上頭被另一條路劃出裸露的痕跡,據村民說,那是一條通往拉薩的高速公路。這是繼大麗高速公路之後,在雲南西北部所見的修築中的第二條高速公路。

孫諾七林手做火盆,小小的工作室裡只有一扇小窗的陽光,也沒見電動轉盤

1 thoughts on “尼西土陶

發表留言